“我爱中山”标志征集开启收官 标志将随2000辆公交车在全市巡游
由《广州日报・中山新闻》联合中山市文明办、中山市公交集团主办的“我爱中山”标志征集开启从10月中旬启动以来,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热烈响应,截至11月18日征集开启结束,本报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读者的近百份作品,经过初步筛选,有50余幅作品最终提交给专家组进行评选。最终,一幅“山”字形的作品获得了评委的一致认可,成功摘得“采用奖”,另外10幅作品获得“优胜奖”。
在贯穿一个月的征集开启中,还发生了一些感人的故事,本报读者徐治安是新中山人,虽然他没给本报投来征集的标志,但却亲手书写了一封《我爱中山》的信,在信中深情地叙述了自己与中山结缘的点点滴滴,以及在中山收获的感动。
A19~A20
策划/王广永
统筹/记者刘竞宇
文/记者齐华伟、秦松、胡迪、姜永涛、刘竞宇
实习生陈仕云、罗一鸣
图/记者罗知锋、于涛
“岐江桥”作品
因地域特色“复活”
11月29日,专家组评选活动在中山市社科联正式拉开帷幕。本报邀请了中山市社科联主席胡波,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崔平平教授,中山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黎柱成,中山美术馆馆长刘春潮,广州日报美编室主任黄颂豪等重量级专家参与评选。
经过专家组第一轮筛选,有16幅作品进入第二轮,并有三幅作品待定。专家们认为,这些作品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水准,大多采用了标志设计语言,画面也较具美感。
“个别作品使用了大面积的黑色不太合适,此外,标志应该是越简洁越好,有些作品太复杂。”刘春潮表示,有些作品虽然比较好看,但标志语言不完整,只能舍弃。
记者发现,很多参评者都注意在设计中融于中山特色,孙中山先生塑像、岐江桥、市花菊花、“中”字和“山”字等元素在很多作品中都有体现。而地域特色也是专家们看重的一大因素。正是因为如此,一幅带有岐江桥抽象元素而创作的作品从第一轮的待定中“复活”进入第二轮评选。
“虽然不是很完美,但是有个性,想法也比较特别。”崔平平表示,“岐江桥”这种作品很容易引起中山人的共鸣。
“山”字作品凭动感时尚获选
经过入围评选,三幅作品进入最终的“PK”环节,他们分别是来自福建厦门陈一雄设计的由丝带蝴蝶结组成的“爱心”抽象出来的含有“山”的“中”字;来自浙江金华的毛协明设计的由数颗“心”聚集演变成的“菊花”;来自广州的梁港华设计的由三栋大楼抽象出来的“山”字。
专家们认为,三幅作品都比较优秀,但也有缺点。刚开始,“中”字作品一度领先,而专家们认为该作品在形式、线条感和细节处理上值得肯定,但区分度不够明显。对“菊花”作品,有专家认为设计语言显老,菊花特点也不够明显。
最终相对活泼、动感的“山”字LOGO标志脱颖而出,“作品设计很活泼,在城市中运用体现和谐,而且其中的三个人,代表你、我、他,就是大家,大家一起爱中山。”刘春潮表示,该作品内涵丰富且年轻化,适合做标志。
胡波则提出修改意见,建议把标志上“我爱中山”四个字的位置做一下微调,并采用孙中山先生的字体,“用中山先生的字更好,有一种从古到今的意义。”
专家点评:
专业之外还需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3-12/04/content_2471819.htm
“爱”的内涵
胡波认为,这些参评的作品都很符合标志设计要求的简洁、易懂的特点,但在语言完整性上都存在缺陷,即便是最终获选的作品也还需做一些修改。
黄颂豪也认为,部分作品的设计语言稍显老套,思维不够开阔,使得整体画面不够生动,“作品上的文字可以直接用孩子们充满童真的字体来表现,这样整体画面就活泼很多。”
记者发现,有很多热心市民和学生也发来作品,尽管在设计语言、美感等方面都有所欠缺,但一些作品的创意受到评委们的好评。专家们认为,在专业之外,作品本身所反映出来的内涵往往更能打动人,应该在“爱”字上多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