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Francesca Zampollo把食物设计归纳为9个分支,这9个分支共同组成了食物设计的学科体系。
当然在这9个分支中,也可以细分出更具体的方向。
而在实际的操作中,不论是大的分支还是细小的方向,都是可以相互重叠与交合的。因此参赛者不必纠结于把作品严格限定于特定方向,只需要将自己希望表达的重点突出即可。而且如果您有更深远的理解,也非常欢迎您尽情发挥展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简单说明第五届FUTURE FOOD国际食物设计比赛中的10个作品征集方向。希望能够在帮助您了解作品方向特征和重点的同时,不局限您的创作思路。
01.食物产品设计
食物本身就是食物设计师的重点设计对象。
食物设计师通常应具备产品设计思维或工业设计方面的背景知识,熟悉食品材料的模制、印刷、挤压等工艺,设计出能够实现量产的食物产品,因此作品尤其要体现出对于工业化生产的适应性。
品客薯片因为其不易碎的曲面结构在一次网络纷争中脱颖而出,原因则要归功于数学微积分中「双曲抛物面」。由于其独特的抛物线形状,让酥脆易碎的薯片能够承受更大的拉扯和挤压力,在其中形成了很好的平衡。
宝路薄荷糖之所以中间有个洞,是因为制造商要在薄荷糖制作过程中,在孔洞里再涂一次薄荷。而且如果糖果上有洞,即使它卡在喉咙里,人仍然可以呼吸。“有个圈的薄荷糖”,人们记住了有洞的薄荷糖,并且只想要有洞的薄荷糖。商人们成功地塑造了自己的“产品差异性”。
02.为饮食做设计
与食物搭配使用的器具成为食物设计师的重点设计对象。
食物设计师需要对“用于吃”、“用于做”、“用于储存”或者“用于呈现”食物的产品有良好的观察和思考。
简而言之,“为饮食做设计”几乎涵盖了一切与用餐工具、食物烹饪与制作工具、食物存储容器及空间,以及食物呈现工具的设计。
Tableware as Sensorial Stimuli感官餐具系列,该项目旨在揭示餐具的用途到底有多少。受联觉现象的启发,食物设计师们创造了一系列数十种不同的餐具设计,专注于如何让饮食过程变得更加丰富。联觉现象是指各种感觉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触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The Fat Duck被评为2005年世界最佳餐厅,Heston Blumenthal主厨荣获《the Restaurant》杂志2017年颁发的The Diner's Club终身成就奖。他是真空低温烹调法的早期采用者。他将用餐体验应用到极致,每道菜都像是身临其境的艺术品展示。以Jelly of Quail&Crayfish Cream为例,森林仙境般烟雾缭绕的菜品,搭配现场调制的开胃酒和分子蛋白在零下196度液态氮里制成的开胃菜。将冒着白气的食物放进嘴里,品尝纯粹的食物清香。
03.用食物做设计
食物设计师需要将食物做为设计的主要元素/原材料,针对人类的五感进行设计(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充分利用食物的纹理、外观以及颜色等视觉元素展开设计。与此同时,还可以适当辅以听觉元素、嗅觉元素、味觉元素以及触觉元素。
食物设计师可以将自己的食物产品设计为可食用的,或者是用于烹饪的食材/半成品/调味料,也可以是仅用于欣赏的模型。食物设计师不必确保设计出适应批量生产和某种运输方式的产品。
在此前提下,食物设计师需要具有烹饪背景,对食材的使用和烹饪的手法具备丰富的经验,同时需要对如何将美食与艺术结合有深刻的见解。食物设计师还需要了解、遵循并利用食物科学,例如食材的成分、营养特性、加工方法,或者可能出现的化学反应等等,以便更好地将食物结合、创作。
ChloéRutzerveld绿蔬蘑菇星球——来自埃因霍芬的一位毕业生的设计,这是“可以一口吞噬的微型3D打印花园”。产品外壳是由藻类材料3D打印而成,像小篮子一样培育内部植物生长,并提供植物种子像土壤般的滋养。这个设计不仅拓展了食用材料品种类,还用户了解了所吃食物的来源。
-Dinara Kasko
04.食物空间设计
食物空间包括就餐空间和烹饪空间,两者都可以成为设计的对象。
设计师Jinhyun Jeon以“味觉视觉化”为灵感设计了一个有趣的互动展《Tableware as Sensorial Stimuli》。她将餐具延展至人的感官层面:参与者戴上耳机享受与食物匹配的音乐,甚至连餐具都会随时调换,例如在强调“甜”的时候,她会提供带有凸点以及暖色的汤勺,或是让餐具的温度接近人的体温。
瑞士Blindekuh盲牛餐厅的客人都在黑暗中用餐。因为没有人能看到其他人,反而会更放松,不会因为注意仪态而从食物上分心。被削弱的视觉使人的其他感官更加敏感,而让气味与食物的口感更加清晰。你能区分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吗?能把叉子移到嘴边吗?正因为充满了不确定,让用餐体验充满着无数未知的惊喜。
05.吃的方式和体验设计
著名“吃设计师”Marije Vogelzang对于“吃设计”的理解是这样的:“吃设计就是去设计「吃」这个动词。食物虽然进到我们的肚子里,但它同时也会激发我们的大脑,唤起强烈的记忆和情感”。
可以这样说:相比于食物本身,Marije Vogelzang更关心食物的起源、备制、礼仪以及食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等等。
在这个方向中,食物设计师需要从“如何吃”体现出对于食物背后更多元的理念和更深远的立意的窥探。
2005年,荷兰Droog Design设计团队邀请Marije Vogelzang合作设计一场圣诞晚餐。她使用了一张长桌,把布悬挂在桌子上空,并开了洞。参与者需要从洞中伸出头来进食。每个人的衣着打扮都被隐藏在布后面,创造了一种平等的进餐体验。同时,只要扯动桌布,参与者就能感受到与其他人的联系。食物也是设计的一部分,Marije特意在每个人的盘子上放了不同的食物,参与者也因此自然地开始交流和分享食物。
食物设计是Johanne作品《Meaningful Food Experience》的灵感来自于丹麦的饮食文化。现代社会越来越多人独自吃饭,并且许多人在吃饭时会感觉到孤独。于是这个实验中,想要吃东西就需要请求伙伴帮助。Johanne认为一场具备意义的进食体验与强烈的社会体验感有关系,在进食的过程中“放大倾听”的意义可以协助社群关系的巩固从而更容易形成友谊。
嘴唇上有高密度的神经末梢,因此对触觉、温度和质地非常敏感。然后当人们通过使用工具进餐时,看起来似乎是与所吃的食物之间产生了距离。Marije Vogelzang在“Grazing City Scapes”中要求参与者不用自己的双手,而是凭借自己身上最敏感的部位——双唇,用密集的神经末梢去接触这些食物。它通过一种文明的方式,让人体会嘴唇的触感和人作为动物的本质。
06.食物服务设计
食物服务即应用于食物的服务,或者说是客户在食物消费场景可以享受到的服务。食物设计师要重点对此进行设计。
Matt Hunter将服务描述为:“我使用但不拥有的东西”。例如我打开房间里的灯,但我并不拥有电;我使用出租车,但我不拥有出租车;我在咖啡店买咖啡,但我并不拥有咖啡店...
在此方向中,食物设计师需要思考客户所处的用餐环境,充分考虑场景中的美学布置、音乐、气味、服务流程,甚至对于客户的管理等等,为客户设计出适合的服务。
Sushi Singularity是日本初创公司Open Meals推出的未来主义餐厅概念。顾客预订时先收到检测套装,采集尿液或唾液样本寄回,餐厅据此分析身体数据生成专属健康ID。用餐当天,智能系统人脸识别出健康ID并列出健康数据,为顾客提供符合营养需求的寿司。餐厅里的大厨是3D食品打印机,打印机安装14个装有不同营养物质的圆筒,圆筒在打印寿司时自动添加所需营养物质。它代表了对未来食品和餐饮服务的创新探索,将基因科学与3D打印食品技术结合,打造超个性化饮食体验。虽目前只是概念性项目尚未完全落地运营,但已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
在Eataly综合商超内的食材选购区旁设有用餐处,并配备厨师。顾客既可以挑选食材回家烹饪,也可以让厨师现场加工制作。这样的现制服务设计不但让客人们对于食材完全放心,更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食材新鲜度的优势。
07.思辨性食物设计
思辨性食物设计的作品通常体现出了与社会有关的话题。
食物设计师通过作品表达对于社会的观察,体现自己的思想和假设,并使用自己的作品引发其他人的思考。
Dumpster Dinner(垃圾箱晚餐)是纽约团队Salvage Supperclub在旧金山街头清理了一个垃圾箱后,在垃圾箱里举办的活动。通过使用当地商店和农场捐赠的被舍弃的蔬果和剩余的香料,他们呈上了一桌丰富的美食,以此引发人们对食物浪费的思考。
埃因霍温设计学院的Adelaide Tam凭借《0.9 GRAMS OF BRASS》0.9克黄铜赢得了2018年未来食品设计奖评审团和观众奖的大加赞赏。Adelaide用0.05美分的价格出售一枚用于射杀牛的子弹壳制成的回形针作为互动设计的核心,在人们买下这枚回形针的过程中,倒放这枚回形针的制作过程:从射杀、回收、融解到再制作。一头牛被宰杀后还剩下什么?这场有深刻意义的思考与互动给评委会和观众带来了很多感触,并引发了围绕吃肉、工业屠宰道德等更多的讨论。
08.食物系统设计
图片
食物系统设计也称作食物分销及供应链设计。从农副产品生产直到废弃物回收,这之间所有的环节都属于食物系统。
食物设计横跨三大产业:农业、食品工业、餐饮服务业。食物设计师需要至少了解食物系统中的某个环节,并对其进行优化,让整个食物系统变得更加美好。
设计师Marije Vogelzang策划了The EGGCHANGE。在此系统中,鸡蛋被视为一种投资。每位参与者会获得一枚受精的鸡蛋,他们可以自行决定孵化,积累财富或作为食物。在鸡长大之后,则需要进一步决定继续饲养,获得新的鸡蛋或屠宰烹饪。上至原料购买、分配、加工处理,下至吃完食物后的清理回收,都是整个食物系统设计的一部分。
09.可持续性食物设计
可持续性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前需求,又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的发展模式。
可持续性主要包括环境、经济、社会三个层面。此方向更多的是在向食品设计师传达一种态度:一切设计都应尽可能具备可持续性。
在以“可持续性发展”为关键词的今天,食物设计者必须尽可能在作品中体现出可持续的思想。
产品设计师Holly Grounds使用包括马铃薯淀粉、甘油和水、调味剂等材料开发了一种可食用的生物膜调味包装Holly Grounds(可溶性拉面包装),来取代方便面包装以及调味品的多个塑料袋。该生物膜遇水会完全融化,能够大量减少使用塑料包装。
STRIPE IT利以环保原木浆牛皮纸为基材制作水果包装袋,采用不含聚苯乙烯的独特膨胀材料,环保无味、利用独特的发泡技术贴合,防撞、防摔、防震、在不改变回收造浆工艺的情况下实现Curbside Recycling(路边回收),用后可直接投入回收箱,纤维回收率高达90%、重量更轻、抗冲击性更好。能为日用品、电子产品、珠宝首饰、书品杂志等各种内容物提供保护。
10.食育教育设计
食育教育是一种跨学科的食物教育,旨在将食物的地域文化、营养价值等知识融入到其他专业学科的教学中,为教育赋能。
例如,对于美术教育来说,老师可以向学生们传达关于某种食物的地域文化、营养价值、烹饪方法等知识,同时将食物设计的9大方向进行与教学内容进行组合,形成自己的教学思、逻辑和拓展,并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
食育教育设计的作品的内容可以分为针对于学生教学的产品,也可以是针对于教育者进行讨论的产品,食物设计师需要选择擅长的方向,设计出具有教育意义和好创意的课程方案设想。
《识蔬-基于食物浪费的菜市场儿童食教品牌设计》
所属赛事:第三届FUTURE FOOD国际食物设计比赛
参赛设计师:任毅、杨博恩、傅婼琦、高琳、李如兰、李文静
所属院校: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艺术设计(MFA)
指导教师:魏洁、廖曦
作品简介:本作品为基于菜市场新消费下亲子互动性食物教育的科普蔬菜品牌设计,通过设计进行普及蔬菜知识教育,引导减少食物浪费行为,拉近代际关系,强化菜市场导视系统从而提升亲子购物体验,创造良好的科普氛围。
特色亮点:识蔬,是菜场,更是博物馆。
《食趣“食”尚》
所属大赛:第三届FUTURE FOOD国际食物设计比赛
参赛设计师:王绿漪
所属院校:苏州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
指导教师:高云
作品简介:食趣“食”尚是基于学龄前儿童膳食平衡指南及食育教育知识而设计的食育教育信息可视化设计科普系统,运用此系统加强宣传,指引家长正确食育,提高家庭这一主体对于儿童健康饮食教育知识的重视程度。
特色亮点:《食趣“食”尚》将儿童健康饮食教育知识进行有效、有趣科普,使食育教育成为一种时尚。
https://mp.weixin.qq.com/s/UY-QYZoVb_Dv6avu2HnS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