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设计:typo-d
年6月8日,我们迎来第十四个世界海洋日,今年的主题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地球海洋辽阔而深邃,存在大量未知领域。随着人类对海洋的探索、研究和了解逐渐深入,我们也在寻找“共生”的界限和方法。
自年12月16日启动征集的“第一届中国深海创新设计展暨征集评选”也到了评选最终结果揭晓的日子。征集的四个方向“海洋公益设计”、“水下装备创新”、“深海科普文创”、“深海文化传播”,是我们希望以文化的方式认知和传播海洋,以公益的方式保护海洋的出发点。
在过去的5个多月中,各位工作人员与创作者们克服了疫情期间重重困难,总计收到有效投稿277份/次。由专业评审委员会中24位初审评委从投稿中共选出54份入围作品,11位终审评委最终为4个方向各选出1件最佳作品与2件优秀作品,并共同推选出一件特别贡献作品。
究竟哪些作品在专业性、创新性和艺术性上都获得了评委会的认可?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01
海洋公益设计方向
最佳作品
海洋公益设计方向
作品名:“发光吧宝贝”深海生物发光戏剧创作营
创作者:安颜
作品介绍:
“发光吧宝贝”深海生物发光戏剧创作营让5至9岁的孩⼦们通过道具 / 服装制作、 热身游戏、剧本构建认识深海发光⽣物、了解发光作⽤和培养海洋⽣态保护的意识。让孩⼦们在玩乐过程中将⾃⼰与⼀起⽣活在这颗蓝⾊星球上的⽣物通过想象连接,⼀起在“深海⾥发光遨游”,让他们理解这群特别的⽣物、获得与团队⼀起创作作品的充实感以及海洋保护的意识。
请向上滑动查看评审评语
评 审 评 语
盖广生/原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主任,中国海洋大学、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兼职教授————————————————
用戏剧形式表现科学内容。
韩松/科幻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业委员会主任,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主席————————————————
让小朋友参与到发光海洋生物接触中,这个很有意思。
李翔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方案形式新颖,具有极大的社会参与度,寓教于乐。
优秀作品
海洋公益设计方向
作品名:COilect
创作者:林祐葳、阮石涵、陳紀禮
院校:台湾大同大学工业设计系
作品介绍:
如何能更便捷地处理石油泄露问题?COilect以深海中的魔鬼鱼(manta ray)的形象为灵感,设计了一款渔港油污处理无人机,流线型的扁平机身能够稳定、高效推进,节约处理油污的时间、人力成本,维护港口生态。
评 审 评 语
韩松/科幻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业委员会主任,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主席
————————————————
很有科幻感的一个港口油类污染清除器。
李翔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方案立足于借助声波解决海洋垃圾收集问题,设计构思富有新意,考虑到了一定的技术可能性。
邱志杰/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科技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
有现实意义,且造型优美。
优秀作品
海洋公益设计方向
作品名:微粒海洋——海洋微塑料污染科普体验馆
创作者:陈倩、胡瑞丰
院校: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
作品介绍:
当前,数以万亿吨的塑料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正在威胁着地球上的生灵。为此我们将在海洋塑料污染这一宏大主题下构建的情感体验空间。以海洋中的微塑料作为叙事切入点,采用微观视角阐述宏观问题,从塑料微粒的“形成”、“入侵” 及“破坏力”的不同层面构建展览框架。展览与空间叙事相结合,建筑空间的设计具有开放空间的交流及空间折叠的回望,使行进线索体现空间设计概念,呈现一个“海洋引力场”的交织状态。见微知著,带领观众从另一层面了解海洋塑料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引发对海洋生态认知的新的思考。
请向上滑动查看评审评语
评 审 评 语
韩松/科幻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业委员会主任,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主席
————————————————
很全面,深入,身临其境,震撼。
李景光/原国家海洋局国际司司长,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海洋的塑料污染是当今时代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本设计以海洋的塑料作为切入点,从塑料的形成、入侵和破坏力等角度构建展览框架,形式新颖,能够让观众了解海洋塑料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这对推动保护海洋事业有重大作用。
邱志杰/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科技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思虑周全,有教育意义。
入围作品
海洋公益设计方向
作品名:呼吸—沉浸式视觉艺术公益计划
创作者:邸雪娇
院校: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
作品名:Trash taker
创作者:阮石涵 林祐葳 陳紀禮
院校:台湾大同大学工业设计系
作品名:我恨这种!
创作者:刚美婷
院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
作品名:海滩垃圾收集车
创作者:董彤昕、廖纹熠、魏子腾、肖瑶
院校:西北工业大学
作品名:BLUE UP蔚蓝力量
创作者:亿角鲸团队(姜波)
作品名:禁化
创作者:郑博匀
院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
作品名:隐形的“温柔杀手”——海洋微塑料信息图表
创作者:曹艺圻、陈华灿
院校:汕头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系
作品名:回甘社区—“lulu”艺术IP基于海洋公益平台再生
创作者:回甘团队(张可然)
院校: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名:海洋公益设计海报《Life Ocean Future》
创作者:熊耀辉
作品名:海洋公益海报《最后一片净土》
创作者:符垂鑫
院校: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02
水下装备创新方向
最佳作品
水下装备创新方向
作品名:小型海洋多能源采集站概念设计
创作者:赵泽宇、肖瑶、魏子腾、王瑶、刘子琦
院校: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工业设计系
作品介绍:
通过对风能、波浪能、潮汐能采集的技术调研以及对国内外耦合发电平台的研究,该团队形成了由Darrieus模型、单晶硅太阳能板、球体波浪能采集装置及Savonius模型组成的小型海洋多能源采集站概念设计,探索海上多能源采集方式。
请向上滑动查看评审评语
评 审 评 语
韩松/科幻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业委员会主任,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主席
————————————————
将风能波浪能潮汐能等合为一体的海洋采能站,有创新性和未来感。
李翔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设计选择了一个有意思的课题,并对现有技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在最终形态上仍有提高空间。
邱志杰/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科技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
富于想象力,对海洋资源的理解较为全面。
优秀作品
水下装备创新方向
作品名:鱼群计划 NO.REMORA
创作者:张锦源
院校:深圳大学产品设计专业
作品介绍:
海底储存着曾经的地貌和生命演化的证据,海底求索无止境。作品以仿生理念和“蜂群”无人机为灵感来源,设计出了以鱼群号、鱼群、渔网组成的小型水下样本采集系统,鱼群号携带鱼群单体并进行探测、充电,鱼群进行样本采集,渔网作为线上系统监测鱼群及鱼群号工作状态。
请向上滑动查看评审评语
评 审 评 语
韩松/科幻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业委员会主任,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主席
————————————————
仿生机器鱼群的深海探测器,一个前景广阔的领域。
李翔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设计的出发点较为有趣,对于作业流程有较为详细的考虑,在技术性方面可加强。
邱志杰/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科技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
对群体智能的运用思路清奇,有潜力。
优秀作品
水下装备创新方向
作品名:海洋航行器概念设计
创作者:李俊辰、董彤昕、肖瑶、廖纹熠、高馨薇
院校:西北工业大学
作品介绍:
针对南海岛礁物资运输困境,该团队以高航速、高适航性、良好经济性、具有合理舱室布置、具备一定程度基本自卫火力为目标,设计了蓄电池与太阳能共同供电、水翼船+地效飞行器+气垫船三布局的新概念海洋航行器。
请向上滑动查看评审评语
评 审 评 语
向长生/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合作发展处处长,海南省深海技术实验室副主任
————————————————
作品很好地融合科技、科幻、艺术、工业、哲学等元素,较好地展现出创新性思维。在未来的岛际、岸岛、岸岸高速交通领域,作品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韩松/科幻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业委员会主任,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主席
————————————————
新型的岛礁补给装置,兼有其他功能,有创新意义和实用性。
李景光/原国家海洋局国际司司长,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
考虑了目前南海岛礁间物资运输存在的困难,提出了新的海洋航行器概念设计,为解决南海岛礁间运输问题提出了新的构想,该设计具有高航速、高适航性、经济和具备基本自卫能力等特点,值得研究重视。
李翔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设计形态综合了多方面考虑,并且制作了相应的实物模型,技术性方面相对较弱。
入围作品
水下装备创新方向
作品名:极地观光载人深潜器概念设计
创作者:西工大工业设计老幺队(苟志明、肖瑶、廖纹熠)
院校:西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系
作品名:深海移动电源充电站创新设计
创作者:赵心雨、张家泰、王攸
院校:深圳大学艺术学部
作品名:有“疫”无恙——近海海域病毒探测器概念设计
创作者:张晓轩及团队院校:青岛大学、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作品名:双人观光潜水器工业设计
创作者:何伟伟、魏子腾、董彤昕、刘佳璇、王瑶
院校: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
作品名: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舱内交互界面设计
创作者:李志、魏子腾、肖瑶、高馨薇、刘佳璇
院校: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
作品名:消费级无人潜水器概念设计
创作者:宋哲远、魏子腾、廖纹熠、王瑶、刘子琦
院校: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工业设计系
作品名:智能水下航行器概念设计
创作者:陈贺、廖纹熠、董彤昕、高馨薇、刘佳璇
院校: 西北工业大学
#03
深海科普文创方向
最佳作品
深海科普文创方向
作品名:See Life深海动物造型科普橡皮
创作者:郑宇成、刘心然
院校: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作品介绍:
将深海生物造型与孩子身边的文具橡皮相结合,将海洋动物以化石形式置于橡皮中,橡皮用完后深海生物骨骼显现,消逝、死亡的概念以橡皮为载体,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同时,从深海动物们的海洋深度分布、种类、大小和形态、骨骼和生理结构等方向,严谨而科学的为孩子们建造一个桌上迷你深海世界。
请向上滑动查看评审评语
评 审 评 语
韩松/科幻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业委员会主任,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主席
————————————————
很有创意,也很有教育意义的作品。
李景光/原国家海洋局国际司司长,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
从最近贴近孩子日常生活的文具用品入手,严谨而科学为孩子们建造一个桌上的深海迷你世界,对于帮助孩子从小树立起保护海洋的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邱志杰/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科技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
生动有趣,尤其是不同深度的海水和色彩,科普和趣味性结合得较好。
优秀作品
深海科普文创方向
作品名:海陆深
创作者:卢丽平、钟绮婷
院校: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
作品介绍:
把陆地上十座最高峰和海面以下十大深海沟进行高度与深度的对比。同时,集结其海拔高度和海底深度具有代表性的动植物,进行了生物多样性的展示。
请向上滑动查看评审评语
评 审 评 语
韩松/科幻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业委员会主任,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主席
————————————————
很有创意,有很震撼的视觉,动物的对比,看到了进化的轨迹,但要再强一些就更好。
李翔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方案专业性较强,表现形式相对较为传统。
优秀作品
深海科普文创方向
作品名:死亡档案
创作者:黄子玥
院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
作品介绍:
近年来海洋⽣态污染问题愈发严重,海洋垃圾中85%是塑料,所有海洋生物都面临着中毒、行为障碍、饥饿和窒息的严重⻛险。该组广告设计将真实的X光⽚与不同种类的海洋⽣物相结合,通过X光片可以看到海洋⽣物体内充满了由⼈类制造的塑料垃圾,在通过数据对于海洋污染现状进行科普的同时,引起⼈们对于海洋塑料污染问题的重视,呼吁⼈们共同保护海洋⽣态环境,共建美丽家园。
请向上滑动查看评审评语
评 审 评 语
李翔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方案构思新颖,设计感强,且具有极强的社会教育意义。
韩松/科幻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业委员会主任,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主席
————————————————
触目惊心感,但一下子看上去,有些迷茫。
入围作品
深海科普文创方向
作品名:Oystra
创作者:林心怡
院校: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作品名:你好,海洋/HELLO SEA
创作者:冯林林、李冠炜、李姝源
院校:深圳大学艺术学部
作品名:深海矿藏
创作者:潘家纯、周虹谷
院校: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
作品名:深海探险队-奋奋&斗斗
创作者:侯艳慕悠、罗剑
作品名:海洋的余温
创作者:黄凝儿
院校:深圳大学艺术学部产品设计专业
作品名:深海探险队
创作者:冯林林、李冠炜、李姝源
院校:深圳大学
作品名:千年海底捞
创作者:叶佳懿、殷云婷
院校: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
作品名:浪淘冰
创作者:林冰莹、张慧莹
院校: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
#04
深海文化传播方向
最佳作品
深海文化传播方向
作品名:Space O-深蓝
创作者:朱佩鸿艺术工作室(朱佩鸿、赵一霖Lilyo)
作品介绍:
“深蓝” 是深海的颜色,意味着深远、寂静、孤独,代表了人类对于神秘的隐喻和航向未知的勇气。《Space O- 深蓝》由 3 组作品组成,奇形怪状的抽象形体悬挂漂浮于一个蔚蓝的空间之中,由气体薄膜制成,通过程序化控制风机来营造近似于生命体呼吸游动的景象。机轮转动的声音、延绵不尽的风声在空间中回响,营造出深海的既视感和听觉感受,赋予作品人类制造介入深海的隐喻。作品如同海洋生物一般拥有奇特而璀璨的外表,在最黑暗的时空中点亮自己,“指引”着我们,致敬深海,感叹海洋的磅礴之力。
请向上滑动查看评审评语
评 审 评 语
韩松/科幻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业委员会主任,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主席
————————————————
以巨型气膜装置,艺术地模拟和传达人类进入深海的感觉,以及海洋本身的气质。
李翔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方案采取了装置化的表现形式,在创新性和艺术性方面完成度较高。
优秀作品
深海文化传播方向
作品名:鱼!鱼?机器鱼欤?
创作者:胡靖彤、何晓怡
院校: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
作品介绍:
探究钝口拟狮⼦⻥与水下软体机器人的联系、应⽤前景和未来水下软体机器人对钝口拟狮子鱼的生态影响,科普钝⼝拟狮⼦⻥和水下软体机器⼈的相关知识,并借此延伸机器⼈的应用前景,探讨机器人和深海⽣物⽣态环境的影响。结合钝⼝拟狮⼦⻥和⽔下软体机器⼈的“机器鱼”可以进行海洋工程建设、海洋资源开发、科学研究勘测、水下船体检修等。
请向上滑动查看评审评语
评 审 评 语
韩松/科幻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业委员会主任,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主席
————————————————
探索水下机器人与环境的关系,有很强的未来感和创新性。
李翔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方案切入点有趣,研究较为系统,表现形式的创新性相对较弱。
优秀作品
深海文化传播方向
作品名:深海未来乌托邦
创作者:方沃妮、姜颖
院校:汕头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作品介绍:
作品基于现有的世界设计师设计的5个海洋建筑结构,选取部分内容和数据支撑想象,以深海住所为中心,拓展出人类生活所需的另外3个板块:深海能源、深海交通、深海经济,设计出一个自循环的海底城市,一个与海共生的“乌托邦”。
请向上滑动查看评审评语
评 审 评 语
韩松/科幻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业委员会主任,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主席
————————————————
海底城的设计。
李景光/原国家海洋局国际司司长,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
作者畅想了一个未来世界,以深海住所为中心,拓展了人类生活所需的三个板块:深海能源、涉海交通和深海经济,为发展深海提出了一些设想,对于开发深海有参考价值。
李翔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方案概念较有新意,设计深度还可加强。
入围作品
深海文化传播方向
作品名:从湖至海:历代海洋诗词画报
创作者:黄杉笛团队
作品名:《我的万米生涯》纪录片动画片头设计
创作者:王思雅
院校: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
作品名:蜉蝣
创作者:刘煜
院校:中国传媒大学、英国伦敦艺术大学
作品名:蛟龙号在深海科学考察中的应用研究
创作者:郑翠雯、梁嘉棋
院校:汕头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作品名:沧海腾龙计划
创作者:方州
作品名:深海保护海报《塑质》
创作者:符垂鑫
院校: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作品名:时空旅行者之二
创作者:林苒
#05
特别贡献奖
深海文化传播方向
作品名:深海珊瑚琴
创作者:刘兆蕤
院校: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科技方向
作品介绍:
海洋深处的声音是什么样的?人类能否与深海生物通过声音进行交互?“珊瑚琴”以珊瑚群作为储存海洋生物声音的介质,多种传感器捕捉人的动作,深海着陆器采集深海生物声音数据,人与珊瑚琴互动时就会触发各种海洋生物的声音。深海探测技术和新型数字乐器设计相结合,通过声音展现海洋危机,唤醒海洋生态环保意识,传播万物有灵、和谐自然的理念。
请向上滑动查看评审评语
评 审 评 语
盖广生/原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主任,中国海洋大学、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兼职教授
————————————————
独特的角度感觉海洋,聆听海洋居民的声音。作品可以用于博物馆及许多场所。
李景光/原国家海洋局国际司司长,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
珊瑚琴试图通过声音的角度来实现人与深海动物之间的交互,将珊瑚群作为存储生物声音的介质,人与深海生物的交互可唤起人类对这些生物声音的记忆。本作品很好地将科技与人文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让人们既了解了科技的力量,又使我们能够享受到音乐之美。
祝贺所有获得荣誉的创作者和创作团体,也感谢所有给予本次征集评选活动鼓励、帮助与信心的朋友们!
后继第一届中国深海创新设计展展出与荣誉证书、奖杯及扶持资金颁发等一系列活动安排,将由组委会与相关机构商榷后另行通知,组委会也将与所有活动参与者保持沟通,持续推进更多合作与推广。
专业评审委员会
本活动设专业评审委员会,其中初审评委由学术机构代表、合作媒体代表、合作机构代表组成,终审评委由特邀深海专业科技评委与人文艺术专业评委组成。
专业评审阵容请上下滑动查看
深海科技终审评委(A-Z)
盖广生
原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主任,中国海洋大学、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兼职教授
姜晓虹
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文献信息中心主任、研究馆员
李景光
原国家海洋局国际司司长,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向长生
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合作发展处处长,海南省深海技术实验室副主任
叶聪
中船集团第七〇二所副所长,“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
人文艺术终审评委(A-Z)
陈冬亮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理事长
韩松
科幻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业委员会主任,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主席
李翔宁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马泉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邱志杰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科技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苏丹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清华大学兼职教授
评委会成员暨初审评委(A-Z)
曹鸣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
陈抱阳
实验艺术学院教师、院长助理、新媒体影像艺术家与策展人
陈登凯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导、工业设计系系主任,陕西省工业设计工程实验室主任、工业设计与人机工效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陈磊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系主任、国家形象视觉设计研究所所长
韩湛宁
深圳亚洲铜设计师、策展人
黄军
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李子晋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人工智能与信息科技系副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艺术与人工智能专委会秘书长
李伟
Interni设计时代执行总编
李莹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创意设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梁佳
工业设计俱乐部创始人
卢继武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博士、教授、博导
罗菁
深圳大学艺术学部美术与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助理教授
秦晓婉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候选人 Office Another 主持建筑师UDG-StudioWestwood策划总监
唐艺
南京理工大学院长助理、教授、博导
王昉
网易艺术主编
谢磊
布鲁可积木产品副总裁
谢媛
在艺App内容总监
邢青涛
海南聚能科技创新研究院总经理
许柏成
艺术中国主编
杨紫惺
UnidesignLab合伙人
叶超
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负责人、副教授
张明
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教授
张兆弓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游戏设计系主任
周志轶
《NYT for Kids China 栩栩多多》编辑总监
征集评选活动组织架构
指导机构: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
海南省深海技术创新中心
主办:
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BCAF)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
承办:
深海狮子鱼®
协办: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文化创意服务中心
合作机构:
中国大洋协会
南海科技传播中心
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
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
海南聚能科技创新研究院
一善书店
深圳亚洲铜
布鲁可积木
合作媒体:
CGTN(央视国际)
果壳
爱范儿
Global Design
工业设计俱乐部
Interni设计时代
NYT for Kids China 栩栩多多
UnidesignLab
网易艺术
艺术中国
在艺App
学术支持(A-Z)
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系
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
深圳大学艺术学部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西北工业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人工智能与信息科技系
https://mp.weixin.qq.com/s/XVq29DVE5SJHfDHrNEc-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