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美林设计,良渚国家遗址考古公园的标志雕塑惊艳亮相

韩美林设计,良渚国家遗址考古公园的标志雕塑惊艳亮相

建筑设计作品
0

个作品

143

人关注

2

人点评

更新时间:2021-04-19 09:02:34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来源:会员/上传
正文内容详情

  在6月11日新闻联播头条《探寻文明根脉筑牢自信根基》的报道中,开篇亮相的第一幅画面,就是良渚国家遗址考古公园的标志雕塑《良月流晖》。这座雕塑以其优美、灵动和厚重深深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著名艺术家、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韩美林,就是这座雕塑的设计者。
  ▲《良月流晖》
  《良月流晖》雕塑高20米,青铜、石雕材质。雕塑由基座、玉器和火焰三部分构成,充分彰显了良渚古城遗址的价值内核和精神延展。琮形基座象征矗立良渚大地的古城和水利系统。玉器的组合融合了天、地、人的意象。刻在玉琮上的神秘符号,来自远古的良渚陶器。圆形的玉璧既代表上天,也是古文字“良”的变形。居于中间的三叉形器,则代表人与天地的相互呼应。顶端跳跃灵动的火焰,象征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原动力。
  ▲夜晚灯光下的《良月流晖》
  雕塑诞生记
  “中华文明一千年前看北京,两千年前看西安,五千年前看良渚。”良渚,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朝圣地,中国文化的新地标。良渚的城墙遗址、古老而庞大的水利工程,辉煌灿烂的玉文化,都深深地吸引着韩美林这位朝圣者。
  在接到良渚遗址管委会的雕塑创作邀请后,韩美林接连三次前往良渚文化遗址公园考察。从展陈丰富的良渚博物院,到草树蓊郁的遗址公园;从数量众多、品类丰富、制作精美的玉器,到水乡泽国里穿越时空的先民劳作遗址,韩美林不辞舟车劳顿,全神贯注地沉浸在这辉煌灿烂的良渚文明中。第一次的参观,余兴未尽;第二次的考察,更为全面;第三次,则带上了好友冯骥才、朱永新、王铁成等人一起来共同体悟。
  ▲韩美林在良渚博物院仔细聆听讲解员介绍良渚文化
  ▲韩美林在创作雕塑之前再次来到良渚文化遗址公园与良渚博物院考察
  三赴良渚后,韩美林又邀请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的领导、良渚文化的专家,专程来到北京韩美林艺术馆,座谈讨论,深入交流。韩美林动情地说:“良渚遗址,是文明古地,是文化高地,也是艺术圣地。我们应当把它保护好、发扬好、传承好,让沉睡在大地上的文化遗产,在我们的画本里、书法中、雕塑上,都重新活起来。”
  ▲韩美林邀请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的领导、良渚文化的专家,来到北京韩美林艺术馆,座谈讨论
  为了使雕塑设计兼具文化内涵和视觉审美,韩美林查阅了大量的相关史料,复印了数百页文物资料,绘制了无数质朴的线条和神秘的文字图案。从具象的火焰、玉器图案,到意象的江南山水,韩美林的手稿本里被各种良渚文化图案填满。
  ▲韩美林《良月流晖》手稿
  雕塑车间里,也时常看见韩美林沙场点兵的身影。设计稿的不断完善、泥塑小稿的不停修改,“八零后”韩美林精益求精。即使因身体原因住院手术期间,韩美林依然魂牵梦萦于心心念念的良渚雕塑。静谧洁白的病房,那几天成为韩美林的临时创作室。
  
  ▲韩美林沙场点兵,调整雕塑细节
  激情是灵感的火焰,文明是灵魂的淬炼,艺术是放飞的想象,终于,良渚古城遗址的主题雕塑形象,在韩美林脑海里浮现了。《良月流晖》的最终稿,在病房里诞生了。
  创作过程
  《良月流晖》的壮观景象,源自幕后的构思创作。
  创作伊始,韩美林便投入虔诚的态度。无论是火焰的夺目,还是玉璧的温润;无论是陶器的质朴,还是江南山水的典雅;无论是古代文字的厚重,还是现代水院的丰富……每一个形象元素,都在韩美林的创作中那么传神。
  当来到韩美林的画室,眼前那一本本厚厚的手稿本、一页页密密麻麻的手稿图,便是雕塑《良月流晖》的形象诠释和内心表达。
  火焰
  自上而下,“火焰”成为了《良月流晖》的第一形象。
  “火”亦是良渚文明的一个主要特色,火焰的高歌和跃动,既是文明生生不息的源动力、也是良渚文明代代传承的主要特色。这就是为什么韩美林要选择“火”作为良渚雕塑主题的重要依据。
  正如韩美林自己坦言:“火的雕塑不好做,它不像画、能画出来,用雕塑的形式表现火焰有点自讨苦吃。火焰的形象在不断的变化中,它不像绘画可以用几根线条可以表现出来,在三维空间内,如何表现这种变化的丰富性是个巨大的挑战。”
  ▲良渚出土的漆器
  良渚出土的漆器纹饰,启发了韩美林的创作思路。当他看到漆器上的厚重纹饰,立即用钢笔和现代手法完成了一组火焰形象的设计创作。看上去他们之间有很大的连续性,风格趋于一致,这种完美契合,正是韩美林的独创。这组火焰的设计既传统、又现代,既是良渚文明之一的漆器代表,隐约之中仿佛又包含着良渚的“良”字,因此这个主题一下有了豁然开朗的切入口。
  ▲韩美林的火焰手稿
  于是,韩美林设计的的火焰造型如同冥冥之中的造化天工,气势昂扬、跳跃灵动,象征着人类生生不息的生命之火与文明之焰。
  玉璧
  如果说良渚的玉璧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文明守望,那么良渚的陶器则处处体现了先民的生存智慧。良渚时代的人们以玉为尊、以陶为器,构造了极为繁复的精神信仰和文化生态。大量陶器的烧制、不同的窑温产生的变化,陶器的造型及其纹饰等,都承载了文明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成为体现文明价值与人类生活的重要特点。
  ▲良渚出土的玉璧、陶器
  正如韩美林所言,良渚的雕塑当然要以本土取材为主,因此,玉和陶这两种材料便成为《良月流晖》的主要媒材。同时,韩美林为良渚雕塑融入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内涵,他将古篆、陶刻文字、古琮形、陶器底纹……这些有据可查的良渚文物加入玉璧造型设计之中,并使它们在雕塑中部黄金位置形成了雄浑的支撑。从而,也让这个黄金位置成为“良”字的安放之处。
  ▲韩美林的玉璧手稿
  石器、玉器
  “石器”作为整个《良月流晖》的基座,成为雕塑的造型依据。良渚石器的造型很多,其代表性形象是“三叉形器”,因此,它也成为韩美林造型灵感的重要来源,同时考虑到承重以及和玉璧之间的关系,并最终以山水相应的形式呈现出来。
  ▲良渚出土的石器、玉器
  韩美林发现,大量的古文字、符号和记号,都是良渚文明特有的文化体系,并引发了人类无数关注的目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形象就是“山”字形。所以,韩美林选用以“山”字为代表的石器造型,最终选用瑶山遗址发掘的“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玉三叉形器”,并在设计中突出强化了这个神人兽面的人脸符号形象。
  ▲韩美林的石器、玉器手稿
  雕塑基座下的玉琮形石柱与“三叉形器”造型的基座,又将自然与人文完美呼应,既体现先民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又将人们日常生活众多美学与造物之美融合在一起。
  江南山水
  雕塑《良月流晖》的第四形象为“江南山水”。在河湖遍布的钱塘江和太湖流域,良渚文化遗址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位置崇高。在众星拱月下,它既是全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见证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不可替代的众龙之首。良渚文明依山傍水,将自然和人文融为一体,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山水最初的审美情趣,以及万物一体、道法自然的宇宙观,是良渚文明在华夏精神上抹不去的印记。
  作为杭州女婿的韩美林,在他看来,西湖代表了美丽的江南如诗如画,江南山水更是饱含自然山水和人文山水互相呼应,因此,他大胆地将江南一绝——“山水”放到了雕塑设计中,成为基座下的最美映衬。
  ▲韩美林的山水手稿
  如韩美林所言,良渚文明代表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区都是江南好去处,所以他在基座下面安置水池、而且造型是江南水乡。如此这般,雕塑安放的水池与“三叉形器”造型的基座,俨然一幅江南山水的胜景天成,石、水相映,江南山水一目了然。
  基于此,将山水造型引入雕塑设计中,不仅契合了良渚文明的地理特质,同时将山水的文化属性与良渚文明的精神气质巧妙结合在一起,山石的表面经过特殊的颜色处理,不抢眼不突兀,与良渚农田式的展览、与极目远望的亭台水榭及树木芦草相互掩映,展现出一派东方美学的余韵悠悠。
  古文字
  更巧妙的是,韩美林把水池的造型设计成了良渚陶器古文字中的“半月形”文字,这个历尽沧桑的良渚古文字成为良渚雕塑设计的灵感来源,是因为它不仅代表了古人对天象自然的敬畏,更代表了历尽沧桑的岁月。
  ▲良渚出土文物上的古文字
  韩美林想,同时把这个古字刻在石头上,再采用烧熏方法,以示历年战乱、风雨狂澜、更年换代、血洗火海,更能代表历尽沧桑的中华民族从无边苦难中挣扎出来,一直走到今天的现代文明。
  ▲韩美林的良渚古文字手稿
  古往今来,良渚文化作为令人仰止的文化遗存,其人文内涵早已渗透到华夏文明的各个层面,成为整个民族的精神信仰之源。韩美林创作的《良月流晖》雕塑,将成为国人连通古今的精神通衢,守望绵绵不绝的华夏文明。
  ▲韩美林与《良月流晖》
  韩美林曾说:“对一个艺术家来讲,雕塑是表达我对这个世界理解的一种表现形式。”自1989年中国美术家协会韩美林工作室成立,不仅正式开启了韩美林大型城市雕塑的艺术创作之路,也成为迄今为止中国美协内唯一一个由美术家个人名义领衔的工作室。韩美林在雕塑领域如火山喷发般的创作激情,使他在30年间,完成了51座巨型城雕,这些高达数十米甚至近百米的韩美林雕塑,矗立于国内24座城市以及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
  http://news.cctv.com//06/12/ARTI8aZyWbK9IZmaWSYTXsSb220612.shtml





推荐设计作品

暂无点评

查看更多评论
微信沟通 电话咨询